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再挣扎求生,不再惶惶终日——芬兰做了一件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

寰宇大观察 寰宇大观察 2023-04-21

我的微店:可以用来做菜的豆干、炒瓜子、新疆核桃、酸奶包等等,价格都很便宜。欢迎大家选购,谢谢。

今天是2023年4月4日,芬兰正式成为了北约成员国。


成为北约成员国,对芬兰意味着什么呢?芬兰做了哪些改变呢?


今天的正文,是一篇旧文,发表于去年6月30日。并根据最新的情况,做了一些修改。



如文章的标题所言,在今天以前,芬兰一直在大国的间隙里挣扎求生,在俄国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。


如果不是乌克兰战争,芬兰不会在基本国策上做出反转。但是,乌克兰战争警醒了芬兰。



2022年6月28日,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布:土耳其不再阻止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(其实,后续还是在阻拦,埃尔多安至今没同意瑞典加入北约)。


作为交换条件,芬兰和瑞典不再支持库尔德工人党,并解除向土耳其出口武器的禁令。


芬兰与瑞典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,向北约提交入盟申请的。根据北约规定,加入北约需要获得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(详见:凭什么一粒老鼠屎,就可以坏一锅汤?北约的机制有合理性吗?)。


普京说:“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,没关系”。当然没关系了,不然俄罗斯还能怎么办呢?



加入北约,曾经是芬兰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


芬兰的对俄关系,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(或者,用互联网流行语,可以称之为“反转”)。


第一次是芬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(1809年);


第二次是芬兰摆脱俄国的统治,获得独立(1917年);


第三次是抗苏年代(1939年的冬季战争和1941年至1944年的继续战争);


第四次是亲苏年代(二战后到苏联解体);


第五次是芬兰加强欧洲身份认同的年代(苏联解体后);


第六次就是现在了,芬兰加入了北约,彻底放弃了中立地位。



01

芬兰化的开端


在经过残酷的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后,芬兰最终认识到:维持与苏联的良好互信关系,对于芬兰国家的存续,至关重要。

尽管苏联人在与芬兰的战争中,伤亡很大,但战争的胜负却没有因此而改变。两场战争中,芬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在二战后,如果与苏联发生第三次战争,最终的结果,有可能就是芬兰失去独立地位,以一个加盟共和国的身份,成为苏联的一部分;或者,成为一个苏联阵营下东欧国家的模样。

在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的冬季战争中,芬兰人同仇敌忾、英勇杀敌。但由于实力悬殊太大,战争仍然以苏联的惨胜而告终。

二战期间的继续战争结束后,芬兰被迫同意一系列堪称丧权辱国的条件,包括审判自己国家的高级领导人(芬兰总统、总理、外交部长等,都被芬兰自己的法院判刑)、赔款、发展苏芬贸易等。

二战后的苏联,在华约阵营和核武器的加持下,实力更加强大,也更加盛气凌人。

距离圣彼得堡(列宁格勒)仅一百多公里的芬兰,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。芬兰需要尽一切努力,以避免苏联的猜忌和怀疑。因为对于一个与其接壤的小国而言,苏联的猜忌和怀疑,意味着干预、战争和吞并。

于是,二战后的芬兰,实行了被称为“巴锡基维——吉科宁路线(Paasikivi–Kekkonen doctrine)”的政策方针。

巴锡基维和吉科宁均先后担任过芬兰总理和总统,两人在二战后长期执政,确立和巩固了对苏友好的外交方针。

这种外交方针是不得已而为之(毕竟,苏联的炮兵部队距离芬兰首都只有十英里),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并不是因为两人认同苏联的意识形态。实际上,两人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兴趣。

比如,在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,芬兰也发展了与欧美国家的贸易,芬兰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维持。

巴锡基维于1946年担任总统,直至1956年第二个任期届满。到他卸任时,芬兰已经基本上走出了战争带来的阴影。卡累利阿的难民被重新安置,苏联要求的战争赔偿已经交付完毕,配给制已经结束,苏联也将军队撤出了赫尔辛基的近郊。

1960年,赫鲁晓夫在芬兰总统宫参加吉科宁的60岁生日宴会

接替巴锡基维的,是吉科宁。吉科宁与赫鲁晓夫、勃列日涅夫均有良好的私人关系。

他们与苏联睦邻友好的政策,被称为“芬兰化”,这是一个贬义词,意思是胆小懦弱、一味地妥协退让。

吉科宁任职期间,虽然芬兰与苏联间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但是,芬兰的民主体制和国家地位,也被这种外交方针部分地破坏了。


02

芬兰的代价


夜霜危机

吉科宁总统连任四届,这与苏联人的“努力”是分不开的。

1958年8月,芬兰总理法格霍姆第三次组阁,但是苏联人却对法格霍姆的组阁方案非常不满意,因为内阁名单里包含了两位苏联不喜欢的人,而且,内阁里没有认同苏联意识形态的左翼政党——芬兰人民民主联盟的成员。

于是,苏联开始对芬兰实行经济制裁,包括:停止关于赛马运河使用权的谈判、芬兰在芬兰湾的有关渔业权利的条约被中止执行、停止两国间的贸易谈判等。

到了秋天,苏联开始对芬兰施加政治压力。苏联没有让驻芬兰大使按照外交惯例去拜会芬兰外交部长,以此来羞辱芬兰。后来又撤走了驻芬兰大使,由头却是大使要“度假”,然而,“度假”中的大使却很快被任命了新的外交职务。

这件事被赫鲁晓夫称为是“夜霜危机”,以形容两国间的关系,如同夜晚的霜一样。

到了11月,芬兰顶不住苏联的压力和威胁,内阁宣布总辞职。总统吉科宁随后宣布了一个少数派政府。

此事过后,总统吉科宁在事实上掌握了组建政府的权力。


外交照会危机

1962年,吉科宁第一个任期届满。苏联担心在新的总统选举中,对苏联不友好的候选人会当选。于是,苏联又一次积极介入了芬兰的内政。

在选举前,苏联向芬兰发送了一份外交照会,要求芬兰与苏联一道,共同举行针对欧美国家的军事演习。

芬兰不想得罪任何国家。但与苏联共同举行此类军事演习,无疑将会恶化芬兰与欧美国家间的关系,将给芬兰的经济外交带来巨大负面影响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意味着芬兰放弃了其自我宣称的中立地位,成为了苏联阵营的一员。

此时,拒绝与苏联的联合军事演习,将会使苏芬关系恶化,或许会导致苏联的军事干涉;而同意苏联的要求,又会使芬兰实际上加入苏联阵营。

芬兰左右为难。总统候选人们当然知道苏联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举行联合军事演习,而是想确保执行对苏友好政策的吉科宁的连任。

于是,对吉科宁最具威胁的竞选对手宣布退选,最终,吉科宁拿到了300张选举人票中的199张,顺利连任,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。


1968年,吉科宁再次在总统选举中,拿到了300张选举人票中的201票,开始了他的第三个任期。

从他的第二个任期开始,他就想要推进“北欧无核化”,其目的,是为了避免触发苏芬两国条约中有关采取共同军事行动的条款。苏联曾利用这个条款,引发了“外交照会危机”,强行改变了芬兰总统选举的议程。

吉科宁对此心有余悸。

在苏联于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、用“莫斯科寒流”中断了“布拉格之春”后,吉科宁要求苏联承认芬兰的中立地位。在1970年,吉科宁告知苏联,如果苏联不再准备承认芬兰的中立地位,他将不再担任芬兰总统,也不会再延长苏芬条约。不过,吉科宁的这个威胁,并没有奏效,苏联并不理会。

苏联想要的,并不是芬兰的中立,而是芬兰向苏联一边倒。由于苏联可以通过各种行动和措施威胁到芬兰,所以,承认芬兰的中立,对于苏联而言,是没有好处的。

但是吉科宁并不想倒向苏联,他想将芬兰建设成欧美与苏联阵营之间的桥梁。他也深知,在经济发展上,芬兰无法倚重苏联,而只能加强和老欧洲的合作。于是,他积极推进芬兰与欧洲经济共同之间的自由贸易谈判(欧洲经济共同体即是欧盟的前身)。

1973年,吉科宁前往苏联,与勃列日涅夫会谈,向勃列日涅夫详细解释芬兰与欧共体展开自由贸易的必要性,以及为什么不会损害到苏芬关系。但是,尽管这些理由很充分,尽管吉科宁与勃列日涅夫之间有良好的私人关系和互信基础。但是勃列日涅夫的疑虑,仍然存在。因为吉科宁即将在1974年任期届满,勃列日涅夫担心,新上台的总统不会执行亲苏政策,而是会利用与欧共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,倒向老欧洲和美国。

芬兰是怎么做的呢?芬兰议会以六分之五以上的多数票,推迟了原定于1974年举行的总统选举,推迟了多久?四年。

这相当于将吉科宁的总统任期延长了四年,这是芬兰为了发展经济而需要付出的代价。否则,苏联不会接受芬兰与欧共体之间的联系。


到1978年,吉科宁开始了他的第四个总统任期,拿到了300张选举人票中的259张。任期未满,到1982年,便因身体原因辞职。其实,吉科宁早先本宣布其准备在1974年第三个任期届满后便卸任

今天,在芬兰史学界,历史学家们普遍将吉科宁长期担任芬兰总统的原因,归因于苏联。一方面,吉科宁担心继任者会改变对苏政策,从而会引发苏联对芬兰的军事干涉;另一方面,吉科宁相信自己具有高超的外交手段,可以让芬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。

但无论怎么说,在芬兰这样一个国家,吉科宁的这种现象,还是极其不寻常的。批评者们称吉科宁只不过是为了权力而已,这方面的原因肯定也是有的,但若不是苏联,吉科宁的权力欲望再强,也不可能长期担任芬兰总统。吉科宁在其权力达到顶峰时,芬兰的议会也不曾是橡皮图章,芬兰的选举和政坛中,也一直存在反对派。

1986年,吉科宁的葬礼

吉科宁于1982年辞职后,继任的芬兰总统展开了宪法改革。其内容,主要就是要避免吉科宁现象的再次出现。

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:

  1. 限制总统在组阁中的权力;
  2.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,不再经过选举人团产生;
  3. 在未取得总理的支持下,总统不得解散议会;
  4. 加强芬兰总理在外交决策中的存在。


二战后到苏联解体前,芬兰实际上一直处于这种“半独立”的地位,它的任何外交政策,都不离开苏联的影子。它与欧美国家的接触,都得争取苏联的同意和谅解。它的国内政治,乃至教育,也受到苏联的极大影响和控制。

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:一直到1989年,苏联才承认了芬兰的中立地位。

如果芬兰不执行巴锡基维——吉科宁路线,那么芬兰的下场,可能会是遇到一次“莫斯科寒流”、再加入华约,最后变成苏联阵营下典型的东欧国家的模样。

不过,芬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也维持了一个相对民主的秩序。吉科宁总统后来有威权的影子,但终究没有成为威权领袖。


03

芬兰的反转


苏联解体后,芬兰终于迎来了“独立自主”的机会。在1995年至2003年担任芬兰总理的利波宁,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,芬兰的中立政策也应该结束了。

芬兰加入了欧盟,一步一步地构建了自己的欧洲身份认同。事中立政策也变成了“军事不结盟”政策。


俄罗斯对乌克兰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的确是有够特别,“特别”到它彻底改变了芬兰的国防和外交方向。对于芬兰而言,其影响,不亚于当年的苏联解体。

这一次,俄罗斯方面完全地显露了其想要恢复帝俄时代荣光的野心。既然普京宣布乌克兰在历史上是俄罗斯的一部分,只是一个被“十月革命”造出来的国家。

那么,芬兰也是。它也曾是帝俄的一部分,它也是“十月革命”后获得独立的国家。

此次加入北约,对于芬兰而言,宣告其忍气吞声的时代结束了,“芬兰化”的时代结束了。

芬兰获得了北约的集体安全保障,在可预见的未来,在国家安全和国内的民主秩序上,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
芬兰在俄关系上的几次大反转,生动地展现出了一个俄罗斯近邻小国的挣扎求生史。这样的历史,波罗的海三国,以及今天的乌克兰,都能感同身受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